top of page

淺談電路間距:識別並確定安全關鍵間距

本文概述了與產品安全相關的電路間距要求,並提供實用方法,以協助判定何時應適用關鍵電路間距;透過範例說明,讀者可以了解「經典」爬電距離 (creepage distance) 和電氣間隙方法 (clearance method) 的替代方案和豁免條件,從而簡化決策流程,並在許多情況下通過縮小印刷電路板的面積來減少產品的整體尺寸。


電路間距對安全和合規產品的貢獻影響


電路間距在產品的安全性和合規性上至關重要,幾乎所有的安全標準都要求在電路板或元件間保持一定距離,以降低電擊或短路的風險,這些距離通常稱為「爬電距離 (creepage distance)」和「電氣間隙 (clearance method)」。


爬電距離指的是兩個帶電導體之間沿著絕緣表面測量的最短距離,而電氣間隙則是兩個帶電導體間穿越空氣的最短距離;這些間距的設置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,例如電壓、環境條件(如污染程度或海拔高度)、材料的絕緣特性等。


  • 電氣間隙 (Clearance):相反極性導體間穿過空氣的最短距離。

  • 爬電距離 (Creepage):相反極性導體間沿絕緣表面測量的最短距離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安全距離的具體數值並非固定不變,而是根據產品的安全標準、設計需求和實際應用情境來決定的。本文旨在提供概述,而不深入討論具體的技術細節。


「相反極性 (opposite polarity)」是一個用於測試電路間距需求的術語,簡單來說,它指的是兩個帶不同電荷的導體之間需要保持的安全距離;然而並非所有電路都需要這樣的間距隔離,實際上許多情況下並不需要這種隔離;因此,準確地判斷在哪些地方需要間距要求、而哪些地方不需要,是非常重要的。


確定何時應適用關鍵的產品安全間距,有助於減少電擊和火災風險,特別是排除高風險的應用場景,如醫療和生命支持系統;在判定「相反極性」的情況下,可以簡化產品安全間距的評估,同時評估兩點之間是否有可能發生電弧、絕緣擊穿、或短路故障。


簡化的安全隔離判斷方法:


  • 在發生短路或開路故障時,如果導致熔融金屬、煙霧、碳化或電路板痕跡分離等災難性現象,則應考慮間距要求。

  • 提供初級/次級、初級/中性、初級/接地之間的安全隔離,包括保護接地。


註: 建議確認終端產品安全標準中的具體要求,以確保符合適用的安全規範。


影響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的主要因素


  1. 電壓 (Voltage) 電壓是指兩個電點之間的電位差,簡單來說,就是電流在這兩點間流動的「推力」;電壓越高,推動電流的力越大,因此在電壓高的環境中,觸電的風險也會增加;電壓通常以峰值或有效值 (RMS) 來測量:

    1. 峰值 (Peak Value):指波形達到的最高點電壓,即瞬間最大電位差。

    2. 有效值 (RMS, Root Mean Square):表示交流電的平均功率,是更常見的測量方式,特別適合評估電壓對持續能量輸出的影響。

    有效值能更準確地反映交流電對設備或人體的影響,因此在測量電壓時,RMS 值能提供實際操作中的安全依據。

  2. 過電壓等級 (Overvoltage Category):表示設備抵抗瞬間高電壓的能力,分為不同等級,影響電氣間隙的要求。

    • 短暫保護設備:指具備短暫過電壓保護功能的設備,例如:具有隔離功能的設備,可以防止瞬間的高電壓對內部元件或使用者造成損害,這類設備通常會有過電壓保護設計,能夠吸收或抵消突然的電壓波動,從而確保電路的穩定性和安全性。

    • 固定安裝的設備:指安裝後不會經常移動或重新安裝的設備,通常包括家用電器(如洗衣機、冰箱)和便攜式工具(如電鑽);這些設備直接接入固定電源,且通常設計有適當的電壓和電流保護,以適應其長期穩定的操作環境。。

    • 永久安裝的設備:指長期固定在特定位置且不會頻繁移動的設備,通常包括工業環境中的永久連接開關和大型設備;這類設備設計時會考慮高穩定性和耐久性,並具備應對長時間運行的電壓和電流保護措施,以確保在工業操作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

    • 安裝位置的來源:指安裝在公共基礎設施或主要電力系統中的設備,例如:公用事業的電表和主過電流保護裝置(如電力開關、斷路器等);這些設備通常安裝在電力系統的核心位置,用來測量電力使用情況或保護系統免受過電流影響;由於這些設備直接接觸高電壓和電流,其設計必須符合高安全和耐久性標準,以防止電力系統的故障和安全隱患。

  3. 污染等級 (Pollution Degree, PD):用來衡量設備使用環境中的污染程度,對應不同的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要求。

    • PD 1:無污染或只有乾燥、非導電的污染,對電路無影響,通常適用於潔淨室或封閉式裝置。

    • PD 2:主要是非導電性污染,但在偶爾出現的冷凝情況下,可能會短暫導電,常見於辦公室等受控環境。

    • PD 3:有污染存在,在可能冷凝的情況下,污染會轉變為導電,適用於未加熱或未空調的工業區域等較開放的環境。

    • PD 4:由導電粉塵、雨水或雪等造成的持續導電,適用於無保護的戶外設備或極端工業環境。

  4. 比較耐電痕指數 (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, CTI):這是絕緣材料的耐電性能指標,用來衡量材料抵抗電流擊穿的能力。材料根據 CTI 分類:

    • 材料組 I CTI 值 ≥ 600,具有極高的耐電擊穿能力,適合高安全性要求的應用。

    • 材料組 II 400 ≤ CTI < 600,具有良好的耐電擊穿能力,適用於一般安全性要求的應用。

    • 材料組 IIIa 175 ≤ CTI < 400,中等耐電擊穿能力,適合普通工業環境。

    • 材料組 IIIb 100 ≤ CTI < 175,較低的耐電擊穿能力,適用於不需要高絕緣的環境。

  5. 海拔 (Altitude):產品的使用海拔高度,標準一般定義在0-2000米之間,若高於2000米則需對間距要求進行調整。

這些因素會影響產品設計中的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,以確保設備在各種條件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。


總結


電壓對間隙和爬電距離的影響:電壓直接決定了間隙和爬電距離的適用性及最低要求值,包括以下幾種類型:


  • 額定電壓 (Rated Voltage):產品或元件的最大工作電壓或範圍。

  • 名義電壓 (Nominal Voltage):產品或元件的典型工作電壓。

  • 工作電壓 (Working Voltage):產品在其額定範圍內運行時絕緣電壓的實際測量。

  • 輸入電壓 (Input Voltage):產品或元件的輸入處測量的電壓。

  • 輸出電壓 (Output Voltage):產品或元件的輸出處測量的電壓。

  • 衍生電壓 (Derived Voltage):在高壓電路中產生的電壓,例如反激式電源、燈鎮流器等。


這些電壓類型會影響到設備設計中的間距要求,確保在不同電壓情況下能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。


標準的導航


在確認了電路中的「相反極性」位置後,應進一步確定並驗證其適用的電氣間隙和爬電距離要求,國際電工標準,如 IEC 60664-1《低壓供電系統設備的絕緣協調 - 第 1 部分:原則、要求和測試》,提供了具體指導,特別適合於設計絕緣保護的設備。


設計應用方法

在電路設計中,有一些方法可以讓產品更小巧,同時保持安全標準,這包括限制功率輸出、使用合適的電路板材料,並加上絕緣層以避免短路或電擊風險;例如,設計一個封閉的線性電源時,可以考慮以下條件:


  1. 電源輸入:電路需要連接到 230V 的交流主電源(如家用電源插座)。

  2. 變壓器輸出:透過變壓器把 230V 轉換成 24V 交流電,以降低電壓,使其更安全。


環境條件


  • 過電壓等級 II:指的是能承受偶爾短暫的電壓波動,適合一般的家用或辦公設備。

  • 污染等級 2:說明電路會使用在低污染的環境中,比如室內辦公室,偶爾可能因冷凝出現輕微潮濕。

  • 海拔 3000 米:設計考慮在這個高度,可能需要稍微增加絕緣距離以保持安全。假設選用的材料屬於 材料組 IIIb,意即它具有中等的耐電擊穿性能。


這些條件有助於確保產品在不同環境下的安全性,同時保持小巧的設計。


在設計中,通過靈活應用「相反極性」的判定工具,可以簡化安全間距的要求,提升產品開發效率,確保符合安全標準並縮短上市時間。

bottom of page